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·历史[24·G3AB(新教材老高考)·历史-R-必考-HUB]二试题

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·历史[24·G3AB(新教材老高考)·历史-R-必考-HUB]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2026届海淀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
纪90年代以后,C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,排除:国民经济调整完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,D项排除。10.C(解析】材料反映了古代埃及在不同历史时期,人口增长的史实,从双重证据法的角度来看,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,则能够得出该史料记载具有一定真实性,C项正确。材料中没有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相比较,无法得出“最快”的结论,排除A项;考古的价值与文献史料的价值都不是绝对的,不存在某一种的价值比另一种更大,排除B项;从题中信息看,考古地点既有聚落,也有城市,“城市化程度”无法得出,排除D项。11.A【解析】根据材料信息“以互惠的忠诚纽带约束在一起”“没有直接的政治接触”“司法是通过无数层的分封制实施的”可知,封君封臣制度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,即契约关系,A项正确。材料强调的是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,而非仅仅是封臣的权利与义务,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,排除;C项“绝对的专制性”说法错误,排除;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,在领主随意扩大权限和义务时,封臣可以在任何时候放弃封邑,从而中止其封臣身份,故而领主不能专断地强加给封臣某项义务,排除D项。12.D(解析】根据材料“从欧洲本土运去了小麦、大麦等农作物,炼铁、制糖等技术”“欧、亚、非、澳等各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输入”可知,该学者强调拉美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各种物种、技术和世界其他地区输入的文明,这也是全球经济交流的结果,D项正确。材料并不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双重作用,排除A项;全球经济大交流始于哥伦布“发现新大陆”,与材料描述信息无关,排除B项;材料虽强调了外来文明对拉美经济的影响,但并未凸显拉美生物的多元性,且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,排除C项。13.B(解析】据材料“我的茅屋子,风能进、雨能进,国王不能进”可知,洛克注重保护个人私有财产,即使是国王也不能随意干涉,B项正确,排除A、D两项。材料强调保护私有财产,“主权在民”与材料所述信息不符,排除C项。14.B[解析】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内战初期,林肯政府推行反分裂和回避奴隶制存废问题,这样可以获得北方和南方一部分蓄奴州的支持,后期根据战争形式宣布废除奴隶制,推进战争的胜利进程,体现了林肯在战争中具有务实的策略性,④正确:奴隶制的存废影响着战局,反映了奴隶制存废是双方矛盾的焦点,③正确;《解放黑人奴隶宣言》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,推动了国家民主化进程,①正确;南北分裂的根源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,这一宣言的发表并不能消除,②错误;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至今没有解决,⑤错误,B项正确。15.B(解析】根据材料“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”可知这体现的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,即第二次工业革命,这一时期垄断组织出现,故B项正确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,钢铁制造业不属于新兴产业,排除A项;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为第三次科技革命,排除C项;这个时期具有工匠精神的发明家增多,排除D项。16.B【解析】材料“到法国社会的一般条件中去寻找,而应该到普鲁士盘踞法国并兵临巴黎城下这样一种情况中去寻找”可知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的爆发是偶然状况,有其特殊条件,是普法民族矛盾的结果,B项正确。巴黎公社爆发的根源是民族矛盾诱发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,排除A项;此时资本主义发展仍然处于上升期,且材料主要强调巴黎公社爆发的偶然性,排除C项: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公社的偶然性,非深刻性,排除D项。17.【答案】(1)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;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;促进民族间交往、交流、交融;对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。(8分)(2)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多元化的发展: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发展:文化交流要以和友好方式展开。(6分)【解析】(1)据材料“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,经营工商业,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”可知,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工商业发展:据材料“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、哲学家、地理学家、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,采集动植物标本,与当地人交往”可知,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:据材历史答案第2页(共4页)
本文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