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水金卷先享题 2023届调研卷 语文(新教材YW)(二)2答案

衡水金卷先享题 2023届调研卷 语文(新教材YW)(二)2答案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2026届海淀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
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。

    1、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全国二卷语文三
    2、2024衡水金卷调研卷语文二
    3、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2024语文卷二
    4、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-2024高三二调
    5、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二
    6、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2024语文三
    7、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高三二调
    8、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-2024高三二调
    9、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语文一答案
    10、2024衡水金卷调研卷语文
政事减少了,百姓就容易顺从;法令简省了,百姓就容易沿袭,所以百姓便不会因为政事而犯罪。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,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,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,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。《尚书》上说:‘宽容通达就能成为圣人。”齐宣王说:“好!”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,颁布德政,施行恩惠,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。他任命十二州牧,(分为四方,)每方委派三人,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。如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,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,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,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。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,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,说:“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?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,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,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,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?”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,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。百姓听说这件事后,都高兴地说:“这果真是天子啊!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,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?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?”因此所谓州牧,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、明察四方情况、通达四方意见的。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,边远的百姓安乐。成王与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,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硅形状授给唐叔虞,说:“我用这个来分封你。”唐叔虞听了很高兴,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。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,他说:“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?”成王说:“那是我偶尔与唐叔虞开的玩笑。”周公回答说:“我听说,天子没有戏言,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,乐工要唱诵它,士大夫要颂扬它。”于是成王就把晋国封给唐叔虞。做君王的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?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,才能治理好天下。(不然的话,)即使有尧、舜那样的英明,而不配备重臣,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传布,教化惠泽就不能施行。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,应谨慎地挑选官吏,务必求得贤才,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,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。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,给他们的俸禄优厚;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,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。这样,君王就不会留下忧患,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,百官能理事,臣下乐于职守,恩泽遍布众生,滋润草木。从前虞舜左有禹,右有皋陶,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,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。15.B(“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”错误,颈联上句意思是坏墙上的诸葛亮画像仍然手挥白羽扇,并非“已不可见”。)16.①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,叙述诸葛亮筹划北伐终未成功,身死陨灭动摇蜀汉根基的史实,展现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。②领联运用典故,通过“三分天下”“十倍曹不”表现了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雄才大略。(每点3分,意思对即可,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)17.(1)声非加疾也假舟楫者(2)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(3)(示例一)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(《锦瑟》)(示例二)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(《赤壁赋》)(示例三)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(《离思五首·其四》)(每空1分,错字、添字、漏字则该空不得分)18.①家喻户晓(名闻遐迩、驰名中外)②三五成群(每处1分,符合语境即可)19.①原文连用三个“或是…”开头的语句,构成排比,结构整齐,节奏感强,增强语势,突出了不同的人生感怀都离不开一壶老酒。(2分)②原文引用四组古诗诗句,使得语言简明凝练,彰显了作者的文学底蕴,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。(3分)(意思对即可)20.B(画横线部分和B项的引号的作用都是表示强调。A项,表直接引用。C项,表示讽刺否定。D项,表示特定称谓。)21.①绿豆营养丰富②可以常吃来补一补铁③喝上一碗绿豆汤(每空2分,意对即可,酌情给分)22.这让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,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,对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。(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,一是搭配不当,“导致”可改为“让”“使”等;二是成分残缺,可在“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”前加“缓解”。每改对一处给2分,其他修改符合要求即可)23.【写作提示】第一则材料中,朱光潜强调“美育”在于启发人性中固有的求知、想好、爱美的本能,使它们尽量生展;第二则材料中,苏霍姆林斯基强调“美”对于塑造心灵、美化言行的重要意义;第三则材料引述网络观点,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众“审丑”的种种表现及其实质性危害。纵观三则材料,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:“美育”“审美”“审丑”。其中“审美”之“利”与“审丑”之“弊”可以归于“美育”之下,因为“审美”与“审丑”相互映衬,共同构成了推行“美育”的重要性与必要前提。厘清三则材料的辩证关系,我们只需紧紧围绕“美育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展开论述即可,可以按照“美育是什么一为什么要推行美育一如何推行美育(推行美育应该注意什么或避免走进什么误区)”的思路展开。我们在论述过程中,应当辩证地对待“美”与“丑”,切忌在挞伐“审丑”的时候一叶障目。【2024届新高考备考模拟考试·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2页(共2页)】243014Z
本文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