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师联盟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(一)1 河北卷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2025届海淀八模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1 河北卷历史试题)
(二)1.A材料核心信息是孔子与墨子都注重传承传统文化。因为先圣之术和六艺是孔子与墨子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,故答案为A项;材料中先圣之术和六艺是并列存在,B项排除;C项说法以偏概全,排除;材料没有涉及他们倡导地主阶级学习先圣之术和六艺的信息,D项排除。2.D“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”说明当时改革比较激进盲目,而不是保守,故A排除;王莽以《周礼》为依据实施改革,这并不能说明王莽主张复兴礼制,故B错误;货币改革也不等于重农抑商,故C错误;多次货币改革,导致货币体系的混乱,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,故D正确。3.B官府企图通过提升程序的繁琐来达到控制人口流动,以此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,故选B项;材料既有族人,又有四邻,无法体现对宗法制的维护,A项排除;土地问题仅是材料的第一个部分,对人口流动的管理不涉及土地兼并,C项排除;材料无法体现对儒家伦理的传播,D项排除。4.D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,行政管理方式单一、僵化,故D正确;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,排除A;材料无法体现标准严格,排除B;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,排除C。5.C材料说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,没有认识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,故C正确;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采取的政策,无法体现俄美支持清廷,排除A;B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,排除;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仍然推行中国传统外交,排除D。6.B在乡村扫除文盲、组织合作社、培育优良的鸡种和猪种,这有利于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,故B正确;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,故A错误;材料并不能说明乡村建设运动在知识分子中形成“共识”,故C错误;1920年代末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农村没有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变,故D错误。7.D“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”说明国民党将领对于解放战争形势过于乐观,显然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能力,D正确;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,A错误;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在1946年6月,B错误;解放战争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三年内打败了国民党,C错误。8.D1954年宪法的制定除了借鉴苏联宪法外还借鉴了东欧、法国、德国及中国近代宪法,具有横向的中西结合和纵向的历史结合,即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,故D正确;A、B只是部分信息,排除;C与材料无关,故排除。9.C从罗马民间谚语宣讲的“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”及案例可知,双方认可的“和解协议”同决案具有同等法律效用,故C项正确;谚语说的是重视和解协议,不是程序问题,A项错误;本题没有提及“诉讼强制性”,B项错误;D项无从体现。10.C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极大的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,因此干涉法国大革命成为欧洲各国封建主的主要任务,C项符合题意;A、B项符合英国;当时工人运动尚未兴起,D项排除。11.A海报强调“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”“一轮初升的太阳”说明苏维埃成立不久,这正是强调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决心,故A正确;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是斯大林时期,故B错误;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,故C错误;材料“一轮初升的太阳”说明苏维埃成立不久,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行的,故D错误。12.C由材料“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”可知美苏在文化领域进行对抗,故C正确;美苏拍摄的电影是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,这并不是美苏的文化交流,A错误;从以上分析来看,美苏拍摄的电影更不是反映东西柏林之间的文化共建和认同,故排除B、D。
本文标签: